汴州失,要汉叛"
。
王玄应得知各州纷纷叛变,大为惊恐,史载其"
冠剑坠地,赤足奔马"
,急率残部沿汜水河谷西遁逃回洛阳城。
正月廿三,唐高祖诏令抵达汴州,授王要汉汴州总管,辖六州军事,赐爵郳国公,食邑三千户,特许"
剑履上殿"
。
此殊荣震动河南,旬日内十四州县传檄而定。
唐朝在武德三年(620年)设立嵩州,是平定王世充之乱的关键策略。
嵩州占据太室山、少室山的险要地势,牢牢控制轘辕关、大谷关等交通咽喉,从此嵩山以南的所有重要通道均被唐军掌控。
随着汴州(今开封)归附唐朝,通济渠这条洛阳的漕运命脉被彻底切断,导致王世充都城洛阳的粮仓迅速空虚。
献城投降的汴州刺史王要汉因功被封为汴州总管,加封郳国公爵位,还被赐予“剑履上殿”
的特权——这种待遇打破了唐高祖时期“非皇族不得享此殊荣”
的旧规,首开异姓功臣逾越礼制的先例。
当时,王世充麾下的将领听闻此事后,成批解甲投降,短短数月间洛阳以北的防线几乎瓦解。
从制度层面看,嵩州的特殊设置(由刺史兼任镇遏使,统辖州兵并管辖关隘)实际上开创了唐代“道-州-军镇”
三级军政体系的雏形。
而汴州总管府统筹漕运、管理周边四州的模式,则为唐太宗贞观年间推行的“十道巡察制度”
提供了范本。
因此史学家评价武德年间的这些改革时,认为“贞观之治的治理框架,早在此时就已埋下根基”
。
读者朋友们,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《大唐凌烟志》已震撼连载!
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,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。
在这里,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,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,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,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。
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,敬请追更!
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,分享独到历史观,推演历史谜题,交流阅读感悟,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,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。
一部《大唐凌烟志》,半卷江山血泪史。
明日首更,不见不散!
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:(xiakezw)大唐凌烟志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